前面的文章介绍了我们粤西最常见的寿桃籺、煮籺、芥菜包和糖籺,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是猫艾籺,又称田艾籺或者艾籺,一般是“正月穷"的时候才做来吃,这个等明年正月穷的时候再写了。今天想写一下“古粽籺",也就是一种粽子,应该是最古老的吧,不然怎么有这个名字呢?因为它被粽叶层层包裹住,想知道里面是什么馅,得靠猜,所以也可以叫“估中籺”。当然了,说是“箍粽籺”也没什么问题,因为它也是被扎带一圈圈缠住的。 这个古粽籺,做法跟粽子相似,但用料却和粽子有天壤之别。把粽叶兜成一个勺子后,先放一把糯米,然后在米中间划条坑,放上用五香粉腌制好的五花肉,然后洒上花生和芝麻,再抓一把糯米盖在上面,然后加粽叶把它包成条状,再用煮过的“籺扎”(把勒角去掉带刺的边,然后分成条)一圈圈缠住,绑紧,入锅,慢火水煮4个小时,就大功告成了。 古粽籺,看起来跟粽子差不多,馅料嘛,也没什么高下之分。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口味,还有你的投入。有人会用瘦肉多的,不腻。有人喜欢用肥肉多的,糯米吸了猪油,更香味。有人喜欢加点腊味,有人会加点毛虾,不一而足。如果你喜欢辣的,放点辣椒,估计也是可行的哈。如果你不喜欢吃糯米,那还可以换成全部红豆啦。 说到古粽籺,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吃法。常规的吃法跟粽子一样,就不说了,解开籺扎,剥开籺叶,就可以吃了哈。古粽籺还有3种吃法,一是整条古粽籺煮热后,连叶子一起切成一截一截的,就像寿司一样。这样吃起来比较雍容文雅,有非常好的食相。而且可以很好的控制食量,可以留着肚子吃别的东西。毕竟现在不是为了填饱肚子的年代了。 第二种吃法,是去了籺叶后,切成一截一截的,放到锅里煎。等煎到表皮金黄香脆了,就盛到碟子里吃。优点跟前面的差不多。适合那种比较喜欢煎炸食品,讲究口感的美食家吃哈。 第三种吃法就是煨古粽籺了。把整条古粽籺丢到火堆里,用火屎盖起来,就像煨番薯一样。等古粽籺的表皮都烤干烤香了,再拿出来,剥了籺叶就可以吃了。以前乡下穷,古粽籺放的时间长了,变味了,又舍不得扔,就用这个办法来恢复它的美味了。但是新鲜的时候,是舍不得这样吃的,因为烤过后,籺叶就没法重复利用了。 你说,这样一个古粽籺,怎么没办法走出粤西,没法登大雅之堂呢?尤其是它的吃法,特别适合放在茶楼里,特别适合广州人喝早茶的习惯,为什么就没有呢?每天早上街头巷尾都有粽子卖,为什么就没有古粽籺的身影呢? 这让我想到月饼。月饼是不是很好的东西呢?但是平时没人吃,去茶楼也没多少人吃。为什么?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节日问候和祝福,平时是舍不得吃的。籺一样。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,我们才会去做来吃。平时是没时间去做来吃,也没有去买来吃的习惯。所以籺文化其实就是节日文化,跟年例一样,有时间局限性了。而粤西人的低调和随意,甚至说是不懂宣传,也是粤西文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吧。 不信?在网络上,你想找几张品尝籺的图片都找不到,更加找不到那种街头巷尾都在食籺的热闹场景,找不到那种流连忘返食过返寻味令人垂涎欲滴的感觉。那种感觉,只有在思念里,只有在自己小家子里,对不对? 举报/反馈